切换栏目

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好准备

来源: 发布时间:2016年11月25日 转发至:

一、导语

有些孩子进入社会后,很快便适应新环境,工作很顺利,生活很开心,但大多数孩子对进入社会惶恐不安,不知如何与同事相处,不知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好,不知如何安排,自己的生活。这些都不是在学校的课堂上能学到的,因为教科书没有安排这类内容,学校也很少安排这类课程。这类教育主要落在父母肩上。今天,我们来探讨一下,作为父母,应该怎样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好准备。

 

二、授课目的

1、让家长了解孩子进入社会需具有的基本能力

2、帮助家长掌握帮助孩子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的方法

 

    三、授课主要内容

各位家长的孩子己进入高中阶段学习,过不了多少年,他们便要步入社会,独立生活,独立工作,要面对很多他们从没碰到过的问题。但这些他们都基本上不可能在学校的课堂上学到,主要靠我们当父母的给予教育指导。而父母们大多只关注孩子的身体、学习,很少考虑孩子进入社会要做好哪些准备,更很少进行这方面的指导,使很多孩子这方面的能力欠缺,带来不少问题,当父母的也跟着烦恼不已。本来孩子念完书,毕业了,自己的任务完成了,可以轻松一下了,但因为孩子在社会生活中问题不断,父母也就无法清闲。所以,为了孩子,也为了我们自己,都应及早考虑如何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好准备的问题。今天我们重点探讨三个问题。一是为什么要重视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好准备;二是做好哪几方面的准备;三是父母可以做些什么。

    下面先来探讨为什么要重视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这问题。我们从两个孩子说起。大学本科毕业生王英是个漂亮女孩,学习成绩很好,曾多次获得奖学金,大家以为毕业后她一定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,但实际却让人大跌眼镜。毕业一年后,她还是在家呆着,原因很简单,就是每次去应聘,她首先就不把招聘人员放在眼里,觉得素质这么低的人却来搞招聘,所以态度傲慢,让招聘者很快就感觉出来,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她漂亮,推荐表上的学科分数高就录取她,谁想与一个骄傲自大、目中无人的人合作呢?

另一名是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小林,他的学习成绩不太拔尖,人也长得一般,但是他很快就在一家外企找到一份文员的工作,因为在招聘过程中,他给人的印象是谦虚,大方得体。在单位工作时间不长,他已经取得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同,因为大家觉得他踏实,总能想办法完成任务,而且不怕吃亏,乐于助人。两名都是大学毕业生,为什么外貌好、分数高的王英反而在社会上没有优势呢?这个例子给我们当父母的一个提示:孩子在社会上要能立足,能成功,靠的不是外表和分数,主要是靠孩子的优秀品质、良好的性格和人际关系。所以我们当父母的,为了孩子的成功,要十分重视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、引导。

下面再来探讨另一个问题,孩子在进入社会前,要做好哪些准备,当父母的该做哪些工作。要做好准备的工作很多,主要的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:

    (一)让孩子学会编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

有专家说过,一个成功的管理者,专业知识所起的作用是15%,而交际能力却占85%。一个普通人的成功30%靠才能,70%靠人际关系。放眼现实世界,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:成功无不和突出的交际能力联系在一起,社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,这就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社会交际和活动的能力。但是,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,不少人恰恰缺少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,他们因同龄伙伴不多,接触面较窄而产生诸如以自我为中心、攻击性强、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。不少人不善交际,不会交际,甚至害怕交际。有一叫肖南的孩子,上高中二年级了,平时除了在学校,节假日在家时,大部分时间都一个人在家里,也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。一天他非常郑重地对父母说,长大以后,他要找一个少跟别人打交道的工作,省的总和其他人纠缠,烦死人。其实,像肖南这样的孩子是不少的。交际作为一种能力,应该从小培养,高中阶段的孩子应该到了培养这种能力的最后机会,如果亲子关系、师生关系、同学关系紧张,将会直至影响孩子的一生。能与人很好地合作是一种优良品质,交往能力的强弱,已成为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。那么,在家庭中父母可以怎样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呢?

1、  创造机会,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活动

    可以组织家庭旅游,活动中的购车票、进饭店、购门票或与旅行社办手续等可交给孩子做,让他有机会直接接触一些新对象,了解新的交际内容,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类型的同学聚会活动,不要害怕孩子跟一些人学坏,要相信他们,这样的与同龄人的集体活动,可以让孩子在实践中提高交往能力,学会解决一些交往中的问题。还可以把家里一些购物的任务交给他,在交易中也可以提高交际能力。

    2、  引导孩子择友

    告诉孩子看人不能看表面,也不能只看对你一个人好不好,要全面看他的为人、品质,教育孩子要信赖朋友,珍惜友谊,不要轻易地怀疑、怨恨、敌视他人,更不能欺负弱者。

    3、  教育孩子对人要真诚,言必信,行必果

    要将心比心,以心换心,遇事多为别人着想,为人处事要讲信用。在与人交往时要热情有礼,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,不要自私自利,不能想着占别人的便宜。同时要注意主动与人合作,合作中吃点亏,受点委屈不要斤斤计较,要学会宽以待人。

    4、  创造相互合作,相互尊重的家庭气氛

    家庭成员间保证能互相帮助,互相团结,孩子在和睦友爱的家庭气氛中不断受到熏陶,更易养成善于与他人相处,乐于与人交往的好品质。

    (二)  让孩子知道自利与利他同等重要

现在有些孩子只知道要自己得益,好的东西不会给别人,缺少爱心,有些还发展成自私、狭隘、偏激、冷酷、残忍,因一些小事便顿生不满,口出粗言,甚至拳脚相向。这些不良品质是怎样养成的呢?有这样一个故事:张女士的儿子特别喜欢吃鸡腿,每次买回来烧鸡,张女士都先将鸡腿放在儿子面前,自己只吃鸡头鸡脚。一次,朋友请张女士母子吃饭,给他们母子各夹了一只红烧鸡腿,没想到张女士的儿子说:“我妈妈不爱吃鸡腿,只爱吃鸡头鸡脚。”张女士听后很不是滋味。后来又一次吃鸡时,张女士只将一只鸡腿送到儿子面前,自己也夹起一只吃了起来,谁知儿子立刻瞪起眼睛,大声喊:“你怎么把我的鸡腿吃了?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父母的,生活中不能因为爱孩子而把什么好的都给他,这样很容易养成孩子任性、自私、霸道的习气。孩子身上的问题,。其实是我们当父母的教育反映。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娇生惯养使得不少孩子不懂得尊重师长,关心他人,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,同时又缺失独立性,贪图享受,好攀比和懒惰等不良习惯,遇事总认为别人应让着自己,很少去关心别人会怎么样。得到很多人的关爱,却舍不得对别人付出一点爱。这样的只知图利,不懂得施爱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。所以我们当父母的,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爱心。要多与孩子进行闲谈式的情感交流,进入高中阶段的孩子,说理式教育会令他反感,产生抵触情绪,如果我们在吃饭、逛街、旅行等机会利用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,与孩子进行闲谈,自然随意地有意识地把有关内容渗透,孩子会乐于接受。要给孩子创造表露爱心的机会。如把照顾祖辈的任务交给他,暗示孩子要表达对父母的爱,引导孩子主动帮助左邻右舍,同时要教育孩子有同情心,帮助弱小者。在进行这方面教育培养时,有三点要注意的,一是不要怕要孩子这样做会影响他的学习,影响将来的高考,这点大可放心。二是当孩子向你表露爱心时,你不要拒绝,拒绝过后他会觉得你不需要,以后他就不会再做了。三是当孩子做得好时,父母要肯定,称赞他,他们虽已是大孩子,但还是需要父母的表扬。

(三)  让孩子完善自身的性格

大学毕业的男孩王浩很苦恼地说:“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失败的人,我失败的人生就是因为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没有性格培养这个内容。我上学时有个外号叫‘好学生’,因为我的成绩一向总是很好,但是老师和父母都忽视了对我的健全性格的培养,导致了我进入社会以后,无论在各种竞争中都无法取胜,遇到任何一点困难挫折,我都会选择逃避和退缩,这就是我的性格所导致的。所以我总觉得我现在还是缺乏一种健全的性格,而我身边的人因为敢于接受挑战而成功了,那些当年的同学有些学习成绩并不好,但现在却成为了公司和政府部门的重要人物。看来性格对于一个人确实很重要。健全的性格才是人生成功的基础,而不是学习成绩。我的失败经验可以告诉那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们,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并不是将来一定能成材的孩子,而那些性格健全的孩子将来一定能获得成功。”这位大学毕业生的话说得很明白了,这确实给了我们当父母的敲起了警钟,要让孩子成功,必须重视孩子健全性格的培养。那么,健全性格是怎样的呢?父母又如何去培养呢?据有关专家调查结果显示,对男孩而言,有魅力的性格有如下五种:1、安静、沉着、自信心强,喜欢求知;2、稳重、成熟;3、热情、豪迈、做事积极而且专心;4、健康、有活力、和蔼可亲、体贴别人、开朗、率直、做事干脆;5、认真、宽宏大量、诚实。对女孩而言,受欢迎的性格主要有6类:1、聪明安静;2、态度积极、热情;3、活泼可爱、亲切、体贴人、直率;4、有活力、健康、开朗;5、喜欢听人说话、自制力强、诚实、认真;6、做事干脆、和蔼可亲。我们知道了好性格的特征,还要知道可以怎样培养。一般来说,需要做到以下几点:1、帮助孩子坦然承认并面对自己的缺陷。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,克服困难,走向成功,比如身高、长相不理想,不要怕别人笑话,相信只要自己有学识、有才能便能成功。又比如家境不好,不怕别人瞧不起,坚信自己能行;又比如一时学习成绩不如人或是受了批评、处分、不会因此在人前抬不起头,坚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赶上去。2、让孩子体会爱与被爱。当孩子有机会被别人关爱时,要让他体会到幸福,并有感恩之心,报恩的冲动;当孩子关爱别人时,要让他体会帮助人后自身感受到的快乐与满足。让孩子在接受别人的爱与给予别人爱的过程中,不断完善自己的性格。3、让孩子学会信任别人。生活在社会中,每个人都免不了在不同程度上依赖他人。如果对人不信任,自己就会很孤立,就会与社会格格不入。一个人如果对谁都不信任,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,对任何人和事都猜疑、嫉妒、常存戒备之心。这样的人很难有朋友,也很难做好工作,将会在社会中很难生活下去。我们当父母的,如果想孩子步入社会后,能有一席之地,就必须抓紧高中阶段的时间,培养好孩子健全的个性。

    (四)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

    我们常听到父母们抱怨:“我的孩子长这么大,什么都不会干,就会花钱。”其实,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离不开钱的社会里,如果孩子真的会花钱,应当说是一大长处。但实际上,父母们所抱怨的是孩子们不会花钱,乱花钱。

    如何对待钱,是人生道德大厦中一根重要支柱,什么都几乎能和钱产生联系,比如,钱在你的生命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?你人生追求的目标中有没有钱这个目标?为了钱,你会不会放弃自己的道德标准甚至以身试法?而日常生活中对未成年人花钱的态度,直接影响着他成年后道德大厦的建构。处理得不好,他很可能或多或少萌生拜金主义,以金钱作为自己的钟爱,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物质财富的夺取者。处理得好,则可以正视金钱,善待一切物质文明成果,成为物质财富的积极创造者。有正确的金钱观才能使人把握好人生的航向,不会走邪路,优良的理财能力可能成为生存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。“给孩子鱼吃,不如给他钓竿。”再多的钱也有用光的一天,可是懂得理财,就可以使资产不断积累,父母帮助孩子具有理财能力,才是给了他们最有价值的财产。

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,要遵守几个原则,才能避免教育效果适得其反。第一个原则,让孩子真正拥有钱,如果孩子没有钱,理财便无从谈起。第二个原则:如何把支配权交给孩子,父母只给建议。多数父母虽然让孩子拥有存款,却完全不给他们支配权,往往孩子要买什么,父母认为不必要,便极力阻止。好的方法是给出意见,由孩子自己衡量,作出决定。第三个原则是让孩子花自己的钱。只有这样他才可以珍惜。父母可以和子女商量,如果是学费、教材费可由父母支付,如果是出游时购纪念品,与同学聚会,长辈的生日礼物等则由他们自己付钱。与此同时,要教给孩子理财方法。如教孩子具体设定理财目标。即看看自己有多少钱,确定用途,可考虑用于购物、交往、储蓄、零花等,通过目标建立孩子的预算观念。要教孩子记账。有些孩子天生个性慷慨,不拘小节,长大后容易成为入不敷出的人。而有些孩子则对钱有相当大的不安全感,进而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。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理财行为,父母要帮助孩子掌握计划支出,合理消费的方法,让他们记账是个好办法,看看自己的账本,可以心中有数,可以反思前段的开支是否合理。

另外,要提示一下,不少中学生每月有几百元的零用钱,父母还说是再穷不能穷孩子,这是不对的,我们要让孩子明白,勤俭是一种美德,不能乱花钱,不能追求高消费,即使将来工作了,有收入了,也还需要节俭。

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为孩子进入社会做好准备,重点讨论了孩子进入社会要有哪些能力,家长应该怎样抓紧孩子上高中的机会,帮助孩子提高各方面的能力。

 

四、思考与实践

1、孩子进入社会前要做好哪些准备?   

2、你的孩子要进入社会,哪方面能力较弱?你准备怎样帮助他?